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理解“0”的三种含义,会读、会写“0”。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学习难点】
0的书写方法,理解“0”的含义
【学具准备】
3支铅笔、直尺、田字格本
1—10的数字卡片
【问题导航】
如果盘子里一共有3个苹果,分给妈妈1个,还剩()个;再分给爸爸1个,还剩()个;自己又拿了1个,盘子里还剩下()个苹果呢?
【学习过程】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10个数字,那么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好不好?现在老师说数字请同学拿出老师说的数字卡片,看谁拿的快并且对。(老师依次说出5个数字,学生从学具袋拿出数字卡片,教师根据情况作出评价)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3支铅笔,我把一支给了__X同学,把一支给了__X同学,把一支又给了__X同学,那么我现在手中一支铅笔也没有了,用什么数字表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字【板书:“0”认识】
2、揭示第一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老师手中有3支铅笔,分别分给了3位同学,现在我的手中一支铅笔也没有了,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读作:零。【板书: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读作:零。】(学生齐读)
师:那么“0”怎么写呢?请大家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写。
师:在田字格内书写“0”(提前画好田字格),边写便告诉学生书写要求。(强调注意的地方:从右上角起笔,向左,向下,收笔,和起笔相连。)
学生在课本第9页,练习描红。
3、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也没有”,就用数字“0”表示。同学们手里都有一把小直尺,举起来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小组交流汇报)师总结:我们在直尺上也发现了数字0,看到0在直尺的最前面,并且0排在1的前面。因为0表示一个也没有,0比1小。我们还可以看到直尺上有一格一格的,像这样一格一格的是尺子上的刻度,0在直尺上到底表示什么呢?(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师:0在尺子的最前面,在第一个刻度线上表示起点。【板书:起点】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直尺上的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
讨论:
1、在运动会上你看见过赛跑吗?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站在跑道的哪个位置可以用0来表示?
2、看见过跳远吗?运动员在哪个位置开始起跳?能用0表示吗?
4、揭示第三种含义──分界线
师:我现在手中拿的是一个温度计(教师出示温度计),通过观察在温度计上也能找到“0”,那么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生交流)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现在红色液体在零刻度线的什么位置?【学生观察后交流】师总结:现在红色液体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线的上方。
师:,我们再把温度计放在冰块上(教师演示),请大家再看一下红色液体在零刻度线的什么位置?【学生观察后交流】。
师总结:现在红色液体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线的下方,这时我们会看到红色液体的最高位置会迅速下降,在零刻度线的下方,也就是说:温度计上面的“0”表示分界线,上面表示零上温度,下面表示零下的温度。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字“0”,那么我们一块总结一下,0的三种含义。谁来说说?
5、课堂练习:
(1)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0”,并进行书写展览(各队选举写得最好的,8队参加,再选出书写最优秀)
(2)课本第10页1题、2题。(学生填在课本上)
(3)第11页5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注意强调学生一个球也没进去,也可以用0来表示)
6、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为什么?(学生谈收获)
7、布置作业:写数学小日记。
你能用0说几句话吗?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今天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课件出示竹笋)
你能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用4个圆圈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
(教师巡视,分好后,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结果如何,击掌结束)抽学生上黑板汇报分的结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课件呈现分的过程
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全班一起说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帮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是不是平均分的问题?
在数学上,像这样平均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二、新授
老师为你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叫除号,来,跟他打打招呼:除号,你好
除号的写法,用尺子画一条平直的线,上下两个圆点要对齐
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两个(注意你的写字姿势)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到底该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1)要分的竹笋的总数是(12),把12在这个总 ……此处隐藏23062个字……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 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 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是平均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每人独立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除字,然后组内互查,帮助写错的订正。
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 3 )支竹笋。可以用算式12÷4=3表示,读作:12除以4等于3。你能结合题目说一说12、4、3各自代表的含义吗?
小组内互相读一读12÷4=3。
2、自主学习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展示交流
生:我们小组来汇报:12代表12支竹笋,4代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3代表每盘放3个
师:那12个苹果,平均分成4盘,每盘三个,用算式怎么表示?12根小棒呢?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生:算式都是12÷4=3。我发现:把12个东西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都用算式12÷4=3表示。
师:那15÷5=3 表示什么含义呢?
师: 你能编一个用12÷4=3计算的题吗?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5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